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概况
1. 前言
国民型中学的前身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华文中学。《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数十所华文中学在威迫利诱下改变教学媒介语,变成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最后在《国语法令》下,于80年代被改为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
事实上,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所有的政府中学都被统称为国民中学,而没有国民型中学。这其实是华社不认同的,因为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不一样,因此,华社继续把这类学校称为国民型中学,或改制中学,以突显和一般政府中学的不同。目前,全国共有78所国民型中学,其中以霹雳州最多,共有17所,其次分别是砂拉越和槟城,即各有10所(表1)。
资料来源: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指南,2009年教育部统计数据
在现有的教育法令下,虽然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一样,都是以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和一般的国民中学相比,国民型中学仍然有其特征,和一般国民中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包括:
- 学生以华裔生为主。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华小,少部分的国民型中学有来自国小的学生。
- 国民型中学每周至少有5节华文课;而国中只有每周3节华文课。
- 大部分国民型中学把华文列为SPM考试的必修必考科。
- 设有董事会,校地产业归董事会管理。此外,董事会、家协和校友会积极互相配合,发展学校软硬体设施,共同推动校务发展。
- 校园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例如设有华文学会、华乐团等团体。此外,也经常举办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书法活动、文学创作、中华武术、中华民间舞蹈等。
- 大部分国民型中学以双语来进行周会或课外活动。此外,学校也以双语来发通告。
共有69所国民型中学把问卷寄回(表2),因此,《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概况》报告是针对这69所国民型中学的回馈来作出分析,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国民型中学华文班的实 况。虽然无法达到100%回收率的目标,但是88.5%的回馈可说是全面反映了国民型中学在华文教学上所面对的种种问题。
此外,这份报告也列出国民型中学当前所面对的一些问题,以作为各个相关单位和团体参与华教运动,尤其是在推动国民型中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教总、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调查
注:* 在今年年初,有关当局表示玻璃市中学不是国民型中学,因此,校方没有填写问卷。
2. 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概况调查结果
2.1 学生人数和种族结构概况
资料来源:教总、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调查
表(3)显示69所国民型中学学生人数和种族结构的概况。资料显示,在103,440位学生当中,华裔生有97,479人,占94.24%,非华裔生则有5,961人,或占5.76%。
2.2 华文班的现况与问题
资料来源:教育部
注:* 40分钟为1节
教育部于2000年11月16日发出一项指示,说明国民型中学每个年级,即从预备班到中五,每周可上5节华文课。无论如何,根据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的调查显示,国民型中学在各个年级华文节数的编排上都出现不同的情况(表5 - 表7)。
资料来源:教总、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调查
资料来源:教总、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调查
注:* 其中1所国民型中学在中一和中二编排5节华文,而在中三则编排4节华文。
表(5)和表(6)显示69所国民型中学在预备班、初中一、初中二和初中三每周华文的上课节数概况。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国民型中学每周至少都编排5节华文节数。在槟城州,所有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节数都是介于6到7节。
据了解,除了有2所国民型中学没有全面把中一到中三的华文节数编排在正课内,其他67所国民型中学都把中一到中三的华文节数编排在正课内。
至于在预备班方面,所有的国民型中学都把华文节数编排在正课内。
资料来源:教总、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调查
注:* 数目不包括霹雳丹绒马林公教中学,该校没有中五班。
表(7)显示,在中四和中五阶段,大部分的国民型中学每周上至少5节华文课。与此同时,槟城10所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节数是介于6到7节。
此外,有8所国民型中学在理科班和文科班的华文节数上有不同的编排。基本上,这8所国民型中学理科班的华文节数是介于3到4节,而文科班的华文节数则是每周至少5节。
除了4所国民型中学没有全面把中四到中五的华文节数编排在正课内,其他64所国民型中学都把华文节数编排在正课内。
虽 然教育部没有明文规定指示国民型中学必须把5节华文纳入正课内,但整体而言,大部分国民型中学都把华文列入正课,这不但有利于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华文科的学习兴趣。无论如何,因种种原因,例如科目太多,时间不足或学校必须上下午班等因素,而造成一些国民型中学每周只上3到4节的华文课,或把华文节数安排在课外。
2.3 华文师资的现况与问题
根据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的调查,在69所国民型中学当中,有40所面对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这些国民型中学目前仍然有96个华文教师的空缺有待填补。
由于面对华文师资不足的困境,一些国民型中学唯有安排非主修华文的老师来教导华文。此外,也有国民型中学因华文师资不够,而进行缩班上课。与此同时,国民型 中学华文班往往每班学生人数过多(例如超过40人),不但造成现有的华文老师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使到华文老师感到不胜负荷之外,也导致老师难以兼顾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更是不利于华文的教学。
虽然教育部说明国民型中学在每周可上5节华文课,然而,教育部却是以每周3节华文课的算法来 计算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所需要的师资。因此,对教育部而言,国民型中学华文师资已经是足够,甚至有过剩的现象,这也导致一些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老师被指示教导 其他科目,不但无法学以致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华文班老师的工作负担。
事实上,当局这样的算法根本不符合国民型中学的实际情况。虽然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过去多年来已通过种种的管道,要求教育部根据实际情况,即以五节来计算国民型中学所需的华文师资人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还未解决。
有鉴于此,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再次吁请教育部根据国民型中学的实况,以5节华文课的比例来增加国民型中学的华文师资,以确保国民型中学华文班的发展不受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当局没有拟定一套妥善和完整的中学华文师资培训制度和计划,这造成国民型中学面对华文师资来源的隐忧。事实上,国民中学华文班也面对同样的困境。此外,教育部的人为偏差,即把原本培训到国中和国民型中学执教的中学华文组毕业学员调派到全寄宿中学,以教导非华裔生学习华文的做法也在在影响了华文班的师资来源。尽管有关的学员已经作出上诉,但教育部都不加以理会。
在2007年之前,教育部除了开办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中学 华文组,以培训中学华文师资以外,也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通过非大学资格教师大学资格化课程(PKPG),每年培训约100名中学华文教师。不 过,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不再举办KPLI中学组课程和PKPG课程,因此,这两项课程的中学华文师资培训计划也跟着停办。
随着教育部 的师范学院不再培训中学华文师资后,苏丹依德理斯师范大学(UPSI)是目前主要培训中学华文师资的教育机构。然而,近这几年来,这所师范大学每年通过大 学毕业生文凭课程(DPLI)所培训出来的中学华文师资人数不到60人,根本无法填补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的华文师资空缺。
注:2008年因宣传不足而开办不成华文组。2009年分两次录取学员,其中2009年7月的21位学员当中,有13位是DPLI课程中国文学组的学员,而另外8位是DPLI课程华文组的学员。
虽然培训中学华文教师的管道已经非常有限,但是当局还是于2010年取消DPLI课程的华文组,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学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这也造成中文系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师资培训,以成为中学华文班的华文师资,为中学阶段的华文教育献出贡献一份绵力。
据 了解,随着DPLI课程华文组停办后,唯一仅存的中学华文师资培训课程是由该师范大学于2008年首次开办的四年制的中文教育系课程。这项课程是录取持有 STPM文凭,并具有SPM文凭华文资格者接受培训,以成为中学的华文老师。据了解,第一批的中文教育系课程的学员将于2012年才毕业(表9)。
注:2008年分两次录取学员。
根 据现有的情况来看,目前政府培训中学华文师资的进度肯定无法满足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对华文师资的需求,这个问题若不加以正视和解决,可以预见中学华文师 资不足的情况将日益恶化。有鉴于此,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吁请教育部和高教部制定和落实一套妥善和完整的中学华文师资培训制度和计划,以培训足够的合格中学华文教师。
2.4 报考SPM华文科的现况与问题
资料来源: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调查
注:表(10)数目不包括霹雳丹绒马林公教中学,该校没有中五班,因此没有SPM考生。
在2009年度的SPM考试中(表8),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科及格率都高于70%,而且绝大部分的及格率都在80%以上,一些学校的及格率更是达到100%。
事实上,由于国民型中学都非常重视华文科。而且大部分都把华文纳入正课,甚至把华文列为SPM考试的必修必考科,这使到国民型中学华文科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资料来源: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2010年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调查
注:表(11)数目不包括霹雳丹绒马林公教中学。该校没有中五班,因此没有SPM考生。
无论如何,国民型中学考生在华文科考到A+的成绩方面却是偏低。根据68所国民型中学所提供的资料显示,于2009年,在17,313名考生当中,只有44位(0.2%)考生考到A+的成绩。与此同时,有2,400位(13.9%)考生考到A或A-的成绩。
根 据校方的回馈,国民型中学报考SPM华文科的考生都是华小毕业生,中学阶段也在正课时间内学习华文,但华文科考获A+的百分比却特别偏低,这令校方深感不 解,并认为这不但打击学生学习华文的信心,也使到学生不愿意学习华文。此外,一些家长也因而不鼓励或要孩子放弃报考SPM华文科,以免影响整体的成绩。若 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长此下去,势必对华文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这几年来,SPM华文科考获A1(2009年改为A+)的巴仙率特别偏低的问题都引起华社的关注。根据全国2009年SPM考试各语文科的考生人数和成绩来看(表12),在54,609位报考SPM华文的考生当中, 只有0.2%的考生考到A+的成绩,比起其他语文科,考生在华文科考获A+的成绩确实是非常偏低的。事实上,就连华文老师也对此感到费解,因为根据他们对学生的了解,很多学生应该都可以考获A等,但成绩公布后,却往往出乎意料。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考试局
就 目前的情况而言,超过95%的华小师资来自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的毕业生。而作为华小华文老师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SPM考获华文优等。因此,为了确 保华小有足够的华文师资来源,我们不但要鼓励华裔学生报读和报考华文,更是必须提升华文的程度。唯有这样才能够培训具有高素质的华小华文教师,青出于蓝更 胜于蓝,避免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
而整个问题关键就是必须把中学华文班办好,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把中阶段的华文学好,确保华文教育的延续和传承。因此,如果SPM华文科一直给人很难考获好成绩的印象,不但影响学生学习华文的意愿,弱化华文的水平,更是对华小华文师资的来源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因此,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认为,教育部应马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了解问题的症结,以作出改善,如果是评分标准出现问题,就必须马上检讨有关的制度,并加以纠正,以公平对待华文科考生。若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必须通过适当的管道加以解决。
3. 结语
就如前言中所述,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被改为“国民型中学”,而《1996年教育法令》则进一步把“国民型中学”改为“国民中学”。但是,不管是“国民型中学”还是“国民中学”,这些前“华文中学”还是没有得到当局应有的公平待遇。
以华文节数来说,《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政府大肆宣传华文中学接受改制的好处,包括在改制后仍然可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学华文。然而,事实上,国民型 中学目前每周只有5节的华文节数。由此可见,所谓改制后的华文中学仍然可拥有三分之一时间教授华文的承诺不但早已落空,而且国民型中学在今时今日还面对华 文师资不足的问题。
更严重的是,当局也基于种种理由来为难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班。例如玻璃市国民型中学一直以来都是上5节华文课,但在今年新学年,教育部基于一些技术理由,不承认玻璃市国民型中学是一所“改制华文中学”。因此,该校被指示把原本的5节华文正课减少到3节。虽然当地华团都强烈反对当局减少玻璃市国民型中学的华文上课时间,并要求当局恢复该校过去5节华文正课的模式,但问题没有获得解决。
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给予这些国民型中学足够的发展经费,校方还是需要为筹款建校而奔波,甚至面对行政拨款不足缴付水电费等开销的问题,而必须自行解决。
自接受改制后,国民型中学在传统上,举凡出任校长的人选都必须谙华语华文,以确保重视华文的学习和中华文化的教学环境得以保存和深化。无论如何,当局没有黑字白纸规定国民型中学校长的人选必须谙华语华文,这造成国民型中学时而面对当局调派不谙华文者来掌校的问题。事实上,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也曾向教育部提出要求明文规定国民型中学的校长必须具华文资格,但多年来都没有获得落实。有鉴于此,我们再一次吁请教育部明文规定国民型中学的校长必须具华文资格,以符合国民型中学的实况。
种种的问题显示国民型中学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后,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因此,在重重困境中,国民型中学的维持 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有赖于董事会、家协和校友会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有鉴于此,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认为,全国各国民型中学董事会应组织一个联合会,以进一步加强争取国民型中学的权益。而且华社也必须关注国民型中学的发展,并给予大力支持,包括协助华文学会,以及其他推广中华文化的活动。
与此同时,教总和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也吁请教育部关注国民型中学所面对的问题,并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包括明文规定把5节华文纳入正课、派遣足够的华文师资、制定妥善和完整的中学华文师资培训制度和计划,积极处理SPM华文考获A+偏低的问题,以及针对中学华文课程纲要和教学法进行检讨和改革,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确保国民型中学华文班的健全发展。
作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