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美丽新世界幻想破灭 重置区遍地梦的碎片

走出巴贡,另闯新天系列(一)

【《独立新闻在线》陈慧思撰述/摄影】1995年,时任副首相的安华依布拉欣走访民都鲁省内的布拉甲市镇,聆听即将被重置的巴雷河上游原住民的心声。一个原住民女人用歌声迎接这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安华问身边的人她唱些什么,别人转告他,她唱的是:“我们伤心要离开,但是我们不介意被重置,请照顾我们的福利……”
根据1995年8月6日《星报》的报道,当时安华向长屋居民说:“(重置区的)设备远比你们现有的好,这我保证,要不然我就不会到这里来。”

他承诺,在巴贡水坝建成之后,重置民将居住在一个现代化的小镇,享有机场、道路等设备。

1995年9月25日,时任砂州财政及公共事务部长的陈康南说,州政府将会将巴贡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可与先进城镇媲美的现代化中心;巴贡计划将带来道路、基本设施、工业等发展。他同时指责非政府组织散播谣言,打击政府要给人民带来发展的努力。

1998年至1999年期间,巴雷河上游的15个长屋共9400名原住民怀抱着希望和美好的想象,来到政府安排的重置区双溪阿刹(Sungai Asap)。路是造出来了,墓地有了,小学、诊疗所、商店亦建起来了,可是,这个社区距离高官口中的“现代化小镇”太远了。

通讯落后没有邮政局

原住民原以为,政府提供的房屋和水电是免费的,可是来到这里之后,他们才发现,他们得为空间不足、构造不佳的长屋单位付出5万2000元,且需缴水电费。
初搬来时,中学还没建起,以致居民需将孩子送到其他城镇就学。直至2005年,教育部借用小学的校舍,将位于加帛(Kapit)的巴贡中学搬迁到双溪阿刹, 提供预备班至中三的教育。《独立新闻在线》在八月底随资深媒体人周泽南的纪录片队伍走访双溪阿刹时,中学校舍正在兴建中。
最严重的是,这个约有一万人口的社区,竟然没有警察局、消防局、邮政局和电讯服务。

今年八月中,大批记者受邀到巴贡水坝和距离巴贡水坝30公里外的双溪阿刹访问时,双溪阿刹村长沙京(Saging Bit)公开促政府设立曾纳入重置计划的消防局和警察局,并提供邮政服务、巴士服务。

他说,目前双溪阿刹只在商店街有一个警棚,但没有固定的警察局;过去该处曾发生数宗火灾,但是没有消防局救火。

这里没有邮政局、没有有线电话和网络服务,大部分地区无法接收无线电话讯号,只能依赖长屋前的公共电话和马来西亚邮政公司在去年刚刚委任的一个邮政代理跟外界通信。

来自双溪阿刹雅荣长屋(Uma Nyaving)的年轻原住民翁米古(Wing Miku,左图)说,这个代理人只是负责将信带回双溪阿刹而已,并没有到各个长屋派信,居民要取信,还需主动到代理人处查询是否有信。

另外,连接民都鲁和双溪阿刹的125公里道路是造出来了,可是因树桐车长期超重行驶,许多路段坑洞满布。从民都鲁到双溪阿刹,一路上颠簸得可以,四驱车只能放缓速度行驶,以致125公里的行程,需耗时两小时走完。

问道这条路坏了多久,翁米谷说:“这一条向来都是烂的,从来没有不烂的时候。”

起先双溪阿刹重置区还有巴士载客,可是四年前巴生公司因没钱赚而宣告倒闭。翁米古说,巴士没有将乘客送到各自的长屋,只停在大路口,因此居民不喜欢乘搭巴士。

现在居民要到民都鲁,只能乘坐四轮驱动车。包租一辆四轮驱动车到民都鲁,一天要250元。

种植地太远无法耕种

另外,这里长屋和长屋之间相距甚远,且政府安排的三英亩种植地离他们的家还有一段距离,居民种植、上学皆成问题。以前沿河而居时,原住民还可以自造舢板凭水 路自由活动,现在出门就需以汽车或摩哆代步。原先靠森林资源维生的原住民,特别是游猎为生的本南人哪有余钱购买私家车或摩哆?

在占地7400公顷的双溪阿刹,没有交通工具就像少了一双脚。政府给每户家庭安排的三英亩种植地离家遥远,有的需走一至两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达,许多原住民因而放弃在自己的种植地耕种。
来自巴雷立哥长屋(Uma Balui Liko)的本哥特朗(Bengo Telang,56岁,右图)就因政府安排的种植地离家一直两小时脚程,而选择在离家不远的政府地开垦。

来自弄可央(Long Koyan)的焕乐诺(Huan Reno,48岁)说,他的种植地离家有五英石,早上七点走路,要到十点半才到,如想在下午六点前回到家,四点就要开始走路回家了,因此只能在种植地工作数个小时。

除了地点问题,原住民还抱怨政府分配的种植地面积太小、有欠肥沃,在上面种植可可、果树、橡胶树、山稻等,收成远远不及上游地区。

原住民交通不便、收入微薄,衍生严重的失学问题。许多原住民家庭因付不起每月35元的车资车资,孩子自小失学。

12年前接受政府安排的重置民,某一朝在双溪阿刹醒来,发现自己梦碎了。走访双溪阿刹重置区的长屋,到处都是梦的碎片。

付得起车资就上学……

这次我们到本南人聚居的本南达伦长屋(Uma Penan Talun)再度造访32岁的茵丹古多(Intan Kutok),发现育有八个女儿、一个义子的茵丹,生活依然没有改善。
茵丹(左图)13岁的女儿海伦(Helen)只在妈妈付得起35元的车资时才上学,她的义子在今年一月到六月都有上学,但因最近家里缴不起车资,已两个月没有上学。

走访砂拉越的长屋,总是可见到孩子们在长屋的长廊上追逐嬉闹。在本南达伦见到的孩子好像特别多,我们带去的糖果一下就分完了。看着在长屋上跑上跑下的孩子,我问,孩子没去上学,那他们在家做什么?

茵丹说:“就待在家里。如果他们要去园丘就去吧,但是他们哪里会做?只是帮忙打扫房间、烹饪而已。”

在付不起车资的日子,茵丹的九个孩子都待在家里。她没有办法设想孩子的将来,只希望未来孩子能找份轻松的工作,如当厨师、店员等。

她怀念以前在上游森林游猎的生活。“在以前的长屋,我们猎得鱼、山猪等等,都是免费的,这里没有钱,哪里有?这里什么都讲钱……水、电都要钱。”

跟其他重置民一样,她们一家分得三英亩的土地,但是这片土地有欠肥沃,产量有限,她一家十口只靠她一双手养活,她的夫婿平日没有耕作,只帮人打散工,一天十块钱。

当我们认为,茵丹一家的日子很难过时,转头即发现,她邻居的日子比她一家还要艰苦。
不知道自己实际年龄、只知道自己二十几岁的贾朵(Gadoh,左图)六年前替常青集团的伐木公司工作时,被一根倒下来的树桐击破了头,以致头脑经常剧痛、眼睛近乎失明,再没法工作。六年来他只靠一贫如洗的父母养活他和五个孩子。

她母亲李婉(Liwan Kulah)告诉我们,替常青集团伐木三年的贾朵因工受伤,没有得到任何保险、社险金和政府的救助金,常青集团只赔偿他马币三万元,他的妻子领到钱后,就到砂拉越各处游玩,待钱花光之后就再婚,离开失去谋生能力的他。

李婉的丈夫已年迈体衰,没法工作,这个家由李婉撑起。李婉说,平日他们只是吃白饭而已,没菜送饭;贾朵五个孩子之中,只有三个上学。

在双溪阿刹重置区走动,叹息处处可闻。这里怎么看都跟15年前原住民依照高官的承诺想象的美丽新世界相差太远了。
早在1999年,巴贡计划非政府组织联盟(简称Gabungan)就在其《重置受砂拉越巴贡署理发电计划影响的原住民》报告书中评断,重置到双溪阿刹的原住民,“社会结构已炸开一个裂口,危害到他们的文化和未来”。

现在已经是未来了。上游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政府没有作出良好的规划,离开了森林的上游原住民因没法适应新生活,卷进生活骇人的漩涡里。

高官们想必已想不起,15年前曾有个原住民女子,拉开嗓子向他们唱道:“我们伤心要离开,但是我们不介意被重置,请照顾我们的福利……”

摘自《独立新闻在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