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为孩子教育,本南人寄居鸡寮

【独立新闻在线陈慧思撰述/摄影】我国中文报章在90年代大事宣传中国的“希望工程”,一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激发无数人汇钱到中国寄养贫穷孩童,可是近在眼前的本国原住民教育问题竟长期遭到忽略。《独立新闻在线》最近走访巴贡水坝工程重置区时,骇然发现一群本南人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寄居在鸡寮里!

《独立新闻在线》在上周随资深媒体人周泽南率领的巴贡重置计划纪录片摄录队到位于民都鲁双溪阿沙(Sungai Asap)实地考察,惊然发现一群本南人因学校离家太远,而搬到距离学校较近的一个鸡寮里寄居。

砂拉越的长屋都有各自的名字以便于辨识,如巴瑞力古屋(Rumah Balui Liko),这个由鸡寮改装的长屋没有名字,只能任人唤作“鸡屋”(Rumah Ayam)。
该长屋的屋长拉英基拉(Laing Kilah,右图右)接受采访队的访问时说,这里的本南人来自姆伦水力发电计划(Murum Hidroelectric)区内的一个拥有54户人家的长屋——Long Wat;为了等候孩子或孙子放学,他们来到这个已经废置的鸡寮。

在伐木公司升阳集团开始进驻姆伦伐木、设关卡阻挡原住民进入森林之后,他们在2007年索性搬到这里。目前“鸡屋”共有20户人家。

姆伦水坝是砂拉越政府计划兴建的12个水坝之一。砂拉越政府控制的砂拉越能源有限公司(Sarawak Energy Berhad)在2008年9月2日正式通知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姆伦水力发电计划的工程合约已经颁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
姆伦水坝位址距离巴贡水坝只有60公里,这个水坝造价马币30亿元,预算产能944兆瓦(Mw)。在此计划下,州政府将重置约1000名原住民,其中大部分是本南人。拉英和鸡屋的20户居民,都是受影响的原住民。

走路一小时才到学校

由 于马来文欠佳,拉英是在接待我们的原住民米古罗阳(Miko Loyang)的翻译下接受访问。据他透露,他们原先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学校,居民屡次要求设校皆遭到驳回,政府的回应不外乎该处地处偏远,没有教师愿意到 该地执教,除非有受过教育的本南人愿意执教,否则没法开办学校。

孩子一天天长大,教育不能等待。没法求到一间学校的他们只能送孩子到双溪阿沙的峇都克林(Sekolah Kebangsaan Batu Keling)求学。为了方便接孩子放学,经鸡寮主人同意后,他们寄居在这个油棕园里废置的鸡寮。

居民透露,有“拿督”头衔的鸡寮主人还给他们提供免费水。对鸡寮作了简单的改装之后,居民即住了进来。

居民的房子皆非常狭小,里头只有简单的摆设,如衣架子、摇篮、椅子,睡房和厨房皆非常简陋,“浴室”没有墙,只有一块踏板,淋浴全然是露天的。从其中一个居民的“浴室”望出去,可看到一列鸡寮,里面还放置着喂养鸡只的容器,那是“鸡屋”的原貌。

尽管已经搬到离校较近之处,可是这里离校依然有一个小时的脚程。拉英说,该长屋逾30名学生平日他们都是走路,或乘坐摩哆、汽车上学;走路上学的学生需在早上六时就开始启程,步行一个小时才能抵达学校。

问道迫迁的政府是否有给予他们赔偿,拉英说,政府曾告诉他们,每户家庭都会得到足够的赔偿,包括屋子、土地和基本设施,可是迄今政府还没有给他们安排住处和种植的土地。目前该长屋居民只能靠到别人的园丘打散工、采可可、做巴冷刀赚钱。

眼见巴贡重置计划下的原住民惨遭政府欺骗,他对姆伦重置计划没抱太大信心。他说,政府承诺给他们建新房子,可是迄今还未有下文,他希望外人可以给予他们帮助。

问道政府有否立下白纸黑字的诺言,拉英说,或许政府和Long Wat的村长有了协定,可是他们尚未得知内容。

“我要孩子跟别人一样进步”

姆伦水力发电计划开跑的同时,州政府将拟议中的原住民重置区租借给大财团进行油棕种植。居民申诉,伐木和种植公司升阳集团(Shin-Yang)设下关卡,阻止原住民进入,双方僵持不下时,升阳集团还派出私会党徒抵抗村民。

本南人世代以游猎为生,森林是他们的百货广场,供给他们日常所需。在森林开发之后,本南人顿然失去依靠,衣食住行皆成问题。

40岁的鸡屋居民俄阿宅(Ngo Ajai,右图)受访时就说,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他们(园主)叫我们做工,我们就做啦。”

他说,在原来的村子,他们可以靠一己之力,猎捕鱼、山猪等养活一家人,无需花钱购买食物,来到这里就什么都要钱,没有工作就没有钱。

他补充,2007年初搬来时情况还好,现在日子可是越来越难过。

猎捕维生的他没有土地,没有油棕、橡胶,孩子是他最重要的资产。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举家搬到这个废置的鸡寮。他说,他那一代人的人生已经完了,现在只能将希望寄托孩子身上。

他说:“我以前没得上学,现在我知道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孩子读书,要他们向别人一样进步和成功。”

俄阿宅有六个孩子,三个还在上学,一个因旧家到校路途遥远而停学。他说:“从这里来到这里要六个小时,已经去了半天了。”

木材报商忽略原住民问题

本南人孩子的教育问题,严峻一如中国乡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由于原住民的权益牵涉庞大的木材和种植业利益,木材华裔商人掌控的砂拉越报章长期忽略原住民的教育及至生存问题,反而在中国热心办校、捐款,塑造文化商人、慈善家的形象。

目前砂拉越的中文报章《诗华日报》和英文报章《婆罗洲邮报》(Borneo Post)皆由靠木材业起家的启德行(KTS)掌控,《星洲日报》则由垄断四份全国性中文报章的世华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拥有。

《中国日报》在一则专访世华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的文章中提到,张晓卿在安徽、河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领养资助了许多贫困学生,还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捐建大同市常青中学、多次向中国儿童慈善基金捐资,捐助“希望工程”,“被授予‘儿童慈善家’称号”。
这名儿童慈善家怜悯悲苦的中国人,可是对故土原住民孩子的困境视若无睹。在享受行善带来的掌声的同时,这名儿童慈善家在砂拉越原住民地区未见有建校、资助原住民孩童等义举,其旗下报纸且鲜于报道东马原住民的困境,以致原住民遭欺压的问题没法得到广泛的关注。

2005年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到中国出差时,阅读了当地报章一则新闻有所感触,回马后发起“爱心助养中国儿童计划”。这个计划激发《星洲日报》助养中国孩童,数年下来培育了许多贫穷的小孩。

什么时候萧依钊才会亲自走访砂州原住民区,或才从自己服务的报社读到令她“有所感触”的新闻,遂而即刻发起“爱心助养本南人儿童计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